记者|赵阳戈
近期,创投的频繁运作,引起圈内不小关注。
一个是启明基金计划控制天迈科技26.10%股权,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为邝子平。另一个是青云数科接盘梦洁股份(维权)10.65%股权,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宁波梅花天使投资实控人吴世春。两者都是知名创投人。
创投作为一级市场的玩家,往往于早期和企业打交道,即便所投项目登陆资本市场,创投也极少站在聚光灯下。
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。2024年9月的“并购六条”提及“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”。
笔者以为,在IPO节奏放缓的当下,创投所投资产本身上市有困难,并购重组则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。同时随着退市常态化,上市公司“一退了之”不如交给创投等来盘活,既保护了投资者,又为优质项目提供了一个承接的平台。
回看天迈科技的案例,此番公司和邝子平可以说是“双向奔赴”。天迈科技近年来经营不济,谋求转型也无果。创投拿下上市公司平台,则相当于打通一个更为直接和有效的退出渠道。
不过需要指出的是,创投控股上市公司平台,历史上有许多经验教训,值得警惕。
首先是话语权。
此前,不少创投的操作模式,是少量股权+表决权委托以控制公司,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用少量资金做事,弊端是对话语权的控制有不确定性。
2019年年底,硅谷天堂就如此入驻欣龙控股,成为控股股东。但当硅谷天堂想进一步定增加码时,股东大会未能通过。原控股股东认为与硅谷天堂在欣龙控股的战略定位、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已经存在重大分歧,并不符合表决权委托的初衷及目的,后来原控股股东还启动仲裁申请解除委托。
反观天迈科技,此次启明基金直接持股达到26.1%,已是第一大股东。转让方还承诺了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,包括后期解禁股的转让,董事会的改选,都做了约束。启明基金的操作,值得借鉴。
其次,保持上市地位。
若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之前,失去上市地位,那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巴安水务2024年8月19日被摘牌。在此之前,山东高创曾在2021年拿下9.91%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;2022年还一度想持股比例超30%拿下控制权。但巴安水务彼时出现了立案调查,计划只能作罢。目前山东高创仍是其第二大股东。资料显示,山东高创背后是潍坊高新财政金融局。
回看天迈科技,转让方需维持上市公司的上市身份,确保2025年、2026年少亏甚至扭亏,同时还伴随着相关补偿方案。由此来看,转让方显然是无法“一卖了之”的。
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,受让方会对上市公司尽职调查,后两年内发现上市公司在财务、业务、法律等方面存在实质性问题未如实披露的,将调整转让对价,或者要求赔偿补偿。
其三,内幕消息泄露。
有历史经验表明,内幕消息泄露,将给整个交易造成干扰,甚至前功尽弃。
德宏股份,2020年年中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,但在披露之前,股价却出现大涨,公司被动申请了紧急临时停牌。这一情形很快惹来监管层的问询。在问询之下,德宏股份的一场规划化为泡影。
其四,充分沟通,达成共识。
充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。
如前述欣龙控股所示,资本运作的方向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的战略定位、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,其他股东是否满意,需达成统一意见。
与此同时,充分沟通对资产方也同样重要。比如项目推进过程中,资产方不允许半途放弃,至少该有相关承诺或对赌。
除了上述外,还有拒绝撬动杠杆拿壳,避免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冲动;规划好配套增发计划,避免市场环境、公司股价、监管政策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数,等等。
有话要说...